客服热线:19128667687

职场陷阱:聪明人需要注意事

2013-06-22来源:压铸网
核心摘要:    (中国压铸网/讯)核心提示    不论什么行业、什么工作,个人职业发展的路径大致都是一样的:从最开始的



    (中国压铸网/讯)核心提示
  
  不论什么行业、什么工作,个人职业发展的路径大致都是一样的:从最开始的新鲜、不适应,到后来的熟悉、提升,再到平台期的倦怠、退缩和煎熬,只有经过长期积累,才会迎来接下来的又一次提升。那些念叨着“不过如此”的聪明人,往往是在快步冲上平台期之后,先于其他人迎来了职业倦怠,而过于强悍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容易向外归因——他们更习惯说“这工作如何如何”,而不是反思一下“我到底是怎么了”。
  
  很多时候,阻碍我们前进的,正是我们自己。反倒是那些对每件事都怀有敬畏心的、看上去有些笨拙的人,在缓慢地一步步接近最终目标。
  
  职场上,没有人不喜欢聪明的人。
  
  理由显而易见:脑子好,上手快,只需大致嘱咐几句动作要领,交代的工作就能基本完成,几乎不会出现大的偏差。
  
  和同样站在起跑线上的其他竞争者相比,反应快的人无疑更容易在最开始阶段占据先机。但职业生涯拼的不是起跑速度——它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,开始时的有利位置固然重要,但笑到最后的,却很可能另有他人。
  
  成为反应最快的那一个
    
  当年求职面试,小组讨论环节的主题是模拟一个营销方案。其实大家都提前有所准备的,但拿到任务单的时候,还是有些发懵。刘艺第一个反应过来,率先发言,几句话就把方案的目标、现有的资源、面临的困难、可能的机会等梳理了一遍,为后面的讨论定下基调。她的话并不多,也没有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的闪光点,但正是因为敏捷、恰当的第一反应,让她在这一环节脱颖而出。
  
  首先发言的人其实面临着很大的风险,容易给人留下过于强势的第一印象。而且一旦思路出现偏差,就很可能成为“炮灰”,或者干脆把后面的讨论引入歧途——前不久看到一则趣闻,英国“北部马拉松”比赛中,由于领先者跑错了路线,导致5000名参赛者中只有1人完成了全程。
  
  刘艺的高明之处在于,她没有扎在设定情境里论述具体的设计方案,而是第一时间站出来帮助团队搭建了很好的讨论框架。对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来说,这样的反应能力和大局观是很难得的。凭着这股聪明劲儿,她顺利地拿到了入职通知书。
  
  刘艺是个学习能力很强的姑娘。她不是那种需要人手把手指点的“办公室婴儿”,组长布置的工作,无论是打印报告还是做会议记录,她只需要一个范本和几个问题,就能做到不失水准——她的最大优势就是,擅于发现每一项工作的要点是什么,应该着重把精力放在何处。
  
  在同一年进入公司的新人中,刘艺很快脱颖而出。在那批人里,她第一个进组跟项目,第一个被组长带出去见客户,在别人还在干“脏活儿”的时候,她已经可以尝试着独立做方案了。
  
  聪明人的聪明之处在于擅长总结方法,而这其实更是一种经由后天养成的思维习惯,而非天赋:把杂乱的过程变成简洁清晰的操作步骤,在诸多线头中拎出主干和枝节,认清重点、分好层次,在操作的过程中逐渐将总结出的方法内化,并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精力和时间配比,尽可能使其变得更简单。
  
  这个过程说起来未免空泛,但它却实实在在体现在每一件事情中。糊信封、印文档、回复邮件、整理名片……在做这些看似简单枯燥的小事时,试着摆脱思维定势,想想有没有更适宜的途径、更优化的配置,可以事半功倍。
    
  聪明不是成功的必备品质
  
  那天朋友突然抛过来一个问题:一个头脑聪明但不怎么努力的人,一个反应稍慢但足够用功的人,二选一,你更倾向与谁合作?
  
  这是她面临的现实选择。
  
  聪明的那个,交回来的活儿水平不差,但你清楚地知道,他明明可以做得更好。在他的价值体系中,这样的常规工作轻松拿到80分足矣,为了那20分的提升空间花费更多时间、精力,得不偿失。作为合作者,你知道他身上还有巨大的潜力,至于这潜力什么时候释放、究竟能不能释放,却毫无把握。

 

 

(责任编辑:陈家明 )
下一篇:

一带一路 | 日联科技首个海外生产基地正式开业

上一篇:

大型注塑件为何会变脆?

  • 信息二维码

    手机看新闻

  • 分享到
免责声明
• 
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,请读者仅做参考,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、触犯法律的内容,一经发现,立即删除,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。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 114@qq.com
 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