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服热线:19128667687

中国经济面临再次“去库存化”压力

2010-11-01来源:压铸网
核心摘要:  准确判断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态势,是制定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前提。笔者分析认为,当前,中国经济正面对着再次“去库存”的压

  准确判断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态势,是制定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前提。笔者分析认为,当前,中国经济正面对着再次“去库存”的压力,经济因此仍然存在下行压力。考虑到季节性因素,全国工业企业“去库存”将于明年年初结束,今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或将触底。明年3至4月,随着全国工业企业的再库存化,中国经济有可能再次进入上升轨道。

  今年前4个月,受到上年同期数较低以及刺激政策效应继续释放等因素的影响,中国经济呈现高位增长态势。进入5月后,上年同期数开始增大,刺激政策效应快速衰减,经济结构调整继续深入,加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升级导致外部经济不确定性增大,中国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平稳回落态势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9月中国制造业PMI数据为53.8%,较上月上升2.1个百分点。PMI指数已实现连续两个月上升。据此,有分析认为,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高位回调的过程基本趋稳。但又有分析称,PMI回升属于季节性现象,主要受欧、美等圣诞采购因素的刺激,每年8月、9月的PMI均会呈一定程度上升之势。

  存货是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标。虽然在工业化国家,存货投资占GDP的比重通常不到0.5%;但存货投资波动是GDP各组成部分中波动最大的部分。有研究表明,存货投资波动与宏观经济周期关系密切,具有很强的顺周期性。其中,工业企业存货在判断经济运行态势上具有独特的参考价值。工业企业存货具有显著的顺周期特征,在经济上行阶段,受需求带动,工业企业整体存货水平呈现增加态势;反之,在经济下行阶段,需求萎缩促使工业企业加快存货调整,加剧经济运行波动。

  从工业企业存货指标看,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,中国工业企业的存货水平走过了“去库存——再库存”的完整过程。从工业产成品数据看,2008年5月开始,全国工业企业产成品水平较前期急剧上升,此后,在次贷危机持续蔓延并演变成全球性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,中国工业产成品水平继续上升,到2008年11月末,工业企业产成品水平上升至阶段性高点。与此对应,中国制造业PMI指数中的产成品库存指数在2008年10月达到阶段性高点,为51.4%,较上年同期提高3.8个百分点,较2008年5月提高2.7个百分点。从趋势看,制造业PMI中的产成品库存指数与工业企业产成品增速轨迹基本保持一致。需要注意的是,相对全国工业企业产成品增速,中国制造业PMI中的产成品库存指数较为平缓,没有全国工业企业产成品增速运行轨迹波动较大。这主要是因为,中国制造业PMI的样本企业大约为700多家企业,而全国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涉及工业企业40多万家。

  从2008年10月至11月开始的全国工业企业“去库存化”,大约于2009年3月至4月左右结束。数据显示,2009年2月末,全国工业企业产成品水平达到阶段性低点。照此计算,全国工业企业“去库存”过程大约需要6个月左右。

  此后,受扩张性经济刺激计划的影响,工业企业进入“再库存”阶段。由于本轮经济刺激计划规模空前,致使工业企业再库存时间延续了约15个月。今年8月末,全国工业企业产成品同比增长9%,增幅较2009年11月末大幅提高8.8个百分点。与此同时,8月末的工业企业产成品水平接近2008年8月末的水平。而中国制造业PMI中的产成品库存指数在今年6月达到国际金融危机后的阶段性高点。由此可以判断,今年以来的工业企业“去库存”应始于2010年6月至8月。根据历史经验,估计大约在今年第四季度到明年初,全国工业企业将基本完成再一次的“去库存”。

  需要提醒的是,国际金融危机后,工业企业库存策略总体较为谨慎。一方面,全国工业企业产成品增速较国际金融危机前大幅下降,从之前的大约20%左右降至10%以下,这虽然有上年同期数较高的影响,但主要是因为工业企业普遍采取了较为谨慎的库存策略。另一方面,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制造业PMI中的产成品库存指数也较国际金融危机前要小。数据显示,2009年中国制造业PMI中的库存指数平均为45.65%,而2008年中国制造业PMI中的库存指数平均为48.55%。工业企业相对谨慎的库存策略,反映出在中国尚出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,而新增长动力远未形成,微观经济主体采取了相对保守的做法,这预示着“十二五”期间中国经济增速将低于“十一五”的平均水平。

(责任编辑:黎翠婷 )
下一篇:

2024重庆市铸造年后邀请函

上一篇:

湖南汽车业需扩招33万人

  • 信息二维码

    手机看新闻

  • 分享到
免责声明
• 
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,请读者仅做参考,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、触犯法律的内容,一经发现,立即删除,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。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 114@qq.com
 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